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编辑: 发布时间:2018-12-18

2017-2018学年,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回归”为核心价值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学校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紧紧抓住“新工科”建设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是我国核工业所属唯一高校。学校秉承“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学校现设有八系、两部、五个中心共14个教学单位,分别是: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自动化工程系、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理、工、经、管、文、艺术等6大学科门类、54个本科专业(1)

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本科专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国家代码

授予学位

1

税收学

020202

经济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学

3

英语

050201

文学

4

应用物理学

070202

理学

5

地理信息科学

070504

理学

6

地质学

070901

理学

7

机械工程

080201

工学

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工学

9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工学

10

工业设计

080205

工学

11

汽车服务工程

080208

工学

12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工学

13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工学

1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工学

15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工学

16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702

工学

17

通信工程

080703

工学

18

信息工程

080706

工学

19

自动化

080801

工学

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工学

21

软件工程

080902

工学

22

物联网工程

080905

工学

23

数字媒体技术

080906

工学

24

土木工程

081001

工学

25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081002

工学

26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81003

工学

27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081004

工学

28

水利水电工程

081101

工学

29

测绘工程

081201

工学

30

地质工程

081401

工学

31

勘查技术与工程

081402

工学

32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2201

工学

33

环境工程

082502

工学

34

安全工程

082901

工学

3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学

36

工程管理

120103

管理学

37

工程造价

120105

工学

38

财务管理

120204

管理学

39

审计学

120207

管理学

40

资产评估

120208

管理学

41

物流管理

120601

管理学

42

电子商务

120801

管理学

43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艺术学

44

环境设计

130503

艺术学

45

产品设计

130504

艺术学

46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艺术学

4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理学

48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080802T

工学

19

工商管理

120201K

管理学

50

会计学

120203K

管理学

51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工学

5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080910T

工学

53

机器人工程

080803T

工学

54

日语

050207

文学

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本科计划招生数4055人,实际录取4055人,其中四川省招生3100人。2017年,学校理科录取最高分为工业设计专业516分,文科录取最高分为工程管理专业539分。截至20176月,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109人。

学校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经济,重点面向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和地矿行业开展教育服务。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努力构建以 “坚持一条主线”“实施两大融合”“构建三大平台”“开展四大建设”“培养五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中,坚持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实施两大融合就是与区域经济相融合、与行业发展相融合;构建三大平台就是构建通识通修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践创新课程平台;开展四大建设就是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五大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017年,学校专任教师738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15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26.83%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73.44%, 兼任教师141人,折合教师总数808人,生师比为20.25,师资队伍职称与学历学位结构更趋合理。

2017年度学校办学经费总支出21840.95万元;其中,教学总支出17136.29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78.46%;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078.29万元,生均3594.99元;本科实验经费305.28万元,生均216.11元;本科实习经费182.75万元,生均129.37元。

学校现占地面积119.80万㎡;绿化面积超50万㎡,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校舍建筑面积33.8万㎡,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2.3万㎡,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7万㎡,学生宿舍8.12万㎡,生均占地面积69.22㎡,生均宿舍面积4.6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44㎡。学校将在“2018-2020三年建设规划”建设期,继续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图书总量为170.51万册,生均图书98.53册;电子图书(期刊)101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效果明显,采用了购买数据库和包库等多种方式建立数字资源,建成数据库16个;其中,中文电子全文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80万册,中文电子全文期刊(维普)120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1810种,文献总量达2500万余篇,并每年递增文献260万篇),银符考试模拟题库2万余套供读者使用,提供教育视频库、随书光盘发布、报纸图文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各种考试题库等数字资源服务(包括维普资源整合平台、万方数据等试用资源),图书馆网站年访问量超过40余万人次,三年来电子文献年平均检索30万人次,下载10万篇次,使用良好,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2017年度,学校继续投入资金开展实验室建设,教学实验室设备充足、先进,在各专业中分布合理,较好地满足了全院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91.08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236.9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1万元。部分实验室的设备已处于省内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充足、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学校已建成了结构合理、运行良好的校园网络系统,开通了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网乐国际教育视频库等信息资源;校园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图书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等,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校园网支撑体系。

完备的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代表队训练、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现有标准(400米)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300米田径场1个,非标准足球场1个,门球场地2个,形体健美中心场地1座,室内学生体育活动中心1座,一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37片室外篮球场地,2片室内篮球场地,14片羽毛球场地,6片排球场,3片室外乒乓球训练区共计58张乒乓球桌。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场馆共计60000㎡,同时配有各种教学、训练用球和专项体育器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工作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2017年度,学校组织全部本科专业,启动实施了《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各专业通过反复考察调研,主动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需求,形成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方案发送给校外专家、行业企业高技术人员,进行更广范围下的审核,通过这些努力,形成了定稿,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独立学校的目标,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专业方向。2017年,学校主动停招了3个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专业,表明了学校重视专业特色发展的态度。同年度,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整合教学资源,新申报了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机器人工程和日语3个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截止2017年底,学校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3项。另有4项省级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2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处于建设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省级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建设团队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乐山市、甘孜州、阿坝州等10余个贫困县调研。积极为当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出谋划策。取得许多实质成果,包括为地方政府制定电子商务产业规划,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申报书等。仅在2017年间,就为当地政府争取资金2500余万元(如下表2所示)。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得以初步体现。

2 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一览表

区县

项目名称

支持金额

立项时间

乐山市峨眉山市

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

2000

2017

宜宾市南溪区

电子商务进农村省级示范县

500

2017

2、课程建设工作

截止20186月,学校共建设了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院级精品课程、28门院级优秀课程。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带动学校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校积极探索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2017年立项建设课程28门,截止20186月,已经建成上线的课程就有22门,视频总时长达到197.8小时。在线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为主,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也为探索“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打下了基础。

此外,学校开出公共选修课程150多门。其中,艺术鉴赏类、体育类、文学鉴赏类等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地域特征和师资优势,为同学们开设了“峨眉武术”的体育选修课程,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教材建设工作

学校根据教育部对国家级教材规划的要求,出台了《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教材出版的规定》等相关文件,加强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深化教材工作改革,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及时固化到教材中,将精品教材和系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优质教材。2017年,学校教师出版教材5部(见下表3):

3 2017年学校教师出版教材

教师姓名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备注

路伟果

会计信息系统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7

省部级规划教材

胡世伟

前厅服务与管理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王星捷

土木工程CAD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

赖笑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重庆大学

2017

韩俊强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第2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

4、教学改革工作

在教学改革方面,以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59号)文件为指引,以“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和“先进制造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先进制造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 为依托,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为目标,尝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校企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0181月,学校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结合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培训的通知》的要求,组织申报了“引企入教建设工程教育共同体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187月获批立项,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多个维度,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存进学校整体建设适应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来统领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统一全院上下的思想,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开展讨论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服务。

学校建立了由院、系、教研室三个层次和信息、监督、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各系各部门的党政负责人对本部门所属教师及学生的教风、学风情况负有直接的管理和督查职责,倡导其深入教学一线巡视,将教学秩序的督促与检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为促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采取了召开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座谈会、课堂教风学风检查、建立听课制度等若干措施,教学督导组对全院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进一步狠抓考风考纪,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教风和学风的全面提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建设,先后成立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学督察督导组、教学质量评价小组;二是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同行教师及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评教信息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2017-2018学年,学校一如既往的规范教学要求、优化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建设”的方针,全面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全省独立学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通知》(川学位〔20117号)文件精神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教学条件建设,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建设,精心组织,真抓实干,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整体推进,并组织专家对全院本科专业开展专业自评,所有本科专业评估结果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以增智,更注重学以致用。一方面,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扩大学生参与面,提升获奖层次。另一方面,加强学科与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科竞赛的基本条件,提高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2017年,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其它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组织参加院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41项,获团体奖项99项,个人奖项45项(获奖情况见下表4)。学校拨出专项经费近30万元对获奖的指导教师(77人次)和参赛学生(225人次)进行奖励,以激发参赛师生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获得感。

4 2017年度学科竞赛主要获奖情况汇总表

竞赛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项目

2017年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

全国一等奖

2

全国二等奖

2

西部赛区一等奖

4

四川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全省一等奖

3

全省二等奖

3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二等奖

3

全省一等奖

1

全省三等奖

2

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一等奖

1

三等奖

3

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

赛区一等奖

1

赛区二等奖

2

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全国二等奖

1

全省一等奖

1

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未来商业探索与创新创业实践竞赛

全国特等奖

1

全国一等奖

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省级二等奖

4

省级三等奖

6

“蜂云谷”杯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银奖

1

铜奖

2

“学创杯”2017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全国一等奖

1

全省一等奖

2

全省二等奖

1

第三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二等奖

1

三等奖

4

第三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

二等奖

1

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

三等奖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四川省分赛

三等奖

1

“百蝶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

西南赛区一等奖

1

西南赛区二等奖

1

“注协杯”四川省大学生会计技能大赛

省级二等奖

1

省级三等奖

1

“踏瑞杯”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

全国二等奖

1

赛区特等奖

1

四川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二等奖

10

三等奖

5

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

二等奖

1

三等奖

1

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二等奖

5

三等奖

3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校奖

银奖

1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全国三等奖

1

全省特等奖

2

全省二等奖

2

四川省大学生英语挑战赛

二等奖

1

三等奖

1

2017年,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网上评教等形式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学生学习满意率达到96%,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到了 95%以上。从教学态度来看,教师能够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授课内容来看,把握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注重了理论和实际的恰当联系;从授课方式方法来看,因材施教,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当年应届本科生毕业(结业)总人数为2598人,毕业人数2452人,毕业率94.38%;学位授予人数为2376人,授位率91.45%,其中攻读硕士研究生141人,录取比例达到5.42%。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引导和鼓励学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地完成了省教育厅指定的目标任务。学校多渠道加强同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印制并邮寄毕业生宣传画册、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参加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到用人单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了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抓住科研合作、教学实习、见习等机会,深化同相关单位的就业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式”培养。还通过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校内综合或专场“双选会”,邀请大批企、事业单位到学校招聘选录毕业生,既方便了学生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又强化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感性认识,促进用人单位对学校及毕业生的了解。

由于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高度认可,2017年参加学校“双选会”的单位共有389家单位,其中绝大多数是连续多年来校招聘学生,从学校对用人单位发出的问卷调查表回收的情况来看,97%的用人单位都表示会再来学校招聘学生。其次,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与中核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了就业和实习基地,并且,学校毕业生在其岗位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已有不少学生考取了相关中级技术资格证,为职业生涯的展开做好准备。另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持续走俏,供不应求,不仅让毕业生能就业,还让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极大的提高了就业满意度,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雇主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最后,我们还积极拓展省外的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到香港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就业的视野。并将实习中所习得的技能与经验,运用到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还派遣就业指导教师到深圳、宁波等地进行就业考察,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借鉴沿海地区的进步经验,优化学生的求职及就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从省外企业的调查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省外求职的适应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有利于拓宽就业市场,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毕业生求职需求。

六、特色发展

1、充分把握核工业背景,利用母体优势创新发展

学校是中核集团下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也是中国最早从事受控核聚变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属单位,其核工业背景和母体优势非常突出。如何将背景与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发展动力,是学校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以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主,相关专业瞄准学校主体优势,一方面,通过与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核能服务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3+1”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核电班”,引企入教,合作办学。另一方面,又与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以及乐山市辐射环境监测站签订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核工程与核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近几年的就业率在92%以上,尤其是在与核技术相关行业内的就业率,更是达到55%

除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核工程与核技术省级实验中心的平台上,分别建立了核工程创新工作室和核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以培养学生在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创业能力。

该工作室招收本专业各年级学生,组建起以软件,硬件,网络,专利,论文5个课题方向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优势,让学生回归常识,热爱读书思考,广泛地参与学术科研、学术论文撰写,发明、实用性新型专利申请,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工作室成立三年,创新成果日新月异,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截止2017年底,该工作室学生已经在《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专利4项;已立项的校级苗子工程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30项。

与国内的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核工程与核技术等相关专业,已经逐渐培育出自身特色,并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工作方面初步显现出特色发展的态势。

2、积极传承核工业精神,挖掘母体文化特色发展

学校所在地四川乐山,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受控核聚变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所在地。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建成的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就在这里诞生。为了更好地传承核工业精神,保护和利用核工业遗产,学校将它打造成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环流器一号装置就完好地保存在该博物馆中。如今,这座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已成为全国核科普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乐山市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万余人。同时它也是我校保护核工业文化、传承核工业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平台。

2017年,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改造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总共支持经费130万元,经过一年多来的改造,整个博物馆文化感更加突出,更好地显示了中核工业和学校师生攻坚克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于20186月获准进入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发布的中央企业工业遗产名录,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封面新闻,川报观察,四川在线以及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中央、地方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地宣传报道,学校在传承中核工业文化精神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

下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基础,积极传承中国核工业的“两弹一艇”精神,充分挖掘母体文化优势,在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方面,更好地履行一个高等院校应该具有的职能。

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59号)的文件精神,学校继续对全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在实现理工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总学分的30%,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不低于2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17年度,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有96项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53项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在20185上旬举办了 “科技创新活动周”主题活动,并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

下一步,学校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要求,完善实验课程结构,进一步增强实验课程的层次性及其与理论课程的匹配性,并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系列课程的整合建设;优化课程实验项目,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逐步实现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的转变;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